交通事故赔偿中谁赔的多?


在交通事故赔偿中,确定谁赔得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交通事故赔偿的责任主体通常包括肇事司机、车辆所有人以及保险公司等。不同的主体在赔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赔偿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也就是说,只要肇事车辆购买了交强险,在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会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进行赔偿。例如,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8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1.8万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如果肇事车辆还购买了商业第三者责任险,超出交强险部分的赔偿,在符合商业险赔付条件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赔偿。 肇事司机也是重要的赔偿主体。如果事故是由司机的过错导致的,并且赔偿金额超出了保险公司的赔偿范围,那么肇事司机需要承担剩余的赔偿责任。比如,司机存在醉酒驾驶、无证驾驶等违法行为,保险公司可能在交强险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后向司机追偿,商业险则通常不予赔偿,此时肇事司机就要自行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赔偿费用。 车辆所有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九条规定,因租赁、借用等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机动车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例如,车辆所有人明知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却仍然借给他人使用,导致发生交通事故,那么车辆所有人就要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此外,赔偿金额的多少还与事故的责任划分密切相关。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如果肇事方承担全部责任,那么其赔偿的比例就会达到100%;如果是主要责任,一般赔偿比例在70% - 90%;同等责任赔偿比例通常为50%;次要责任赔偿比例在10% - 30%。 综上所述,在交通事故赔偿中,很难简单地说谁赔得多。一般情况下,如果肇事车辆保险额度充足且事故责任明确属于保险赔付范围,保险公司赔偿的金额可能会较多。但如果存在保险拒赔或者赔偿不足的情况,肇事司机和车辆所有人可能需要承担较多的赔偿责任。因此,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要及时报警和联系保险公司,明确事故责任和赔偿主体,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