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审判之前犯罪的人都被称为嫌疑人?
我有个朋友被警察带走调查了,现在还没审判。我发现大家都叫他嫌疑人,而不是罪犯。我不太理解,为啥在审判之前都叫嫌疑人呢?这背后有啥法律依据不?我想了解一下其中的缘由。
展开


在我国的司法体系中,在审判之前将涉案人员称为嫌疑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法律逻辑和理念。 首先,这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一规定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无罪推定的精神。在审判之前,涉案人员只是被怀疑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并没有经过法院的正式审判和定罪。所以,为了保障其合法权益,避免在司法程序完成之前就对其进行有罪的定性,将其称为嫌疑人。 其次,这有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在被法院判决有罪之前,他们享有一系列的权利,比如获得辩护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等。如果在审判前就将其称为罪犯,可能会导致公众和司法人员对其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这些权利的正常行使。 最后,这样的称呼也是司法程序严谨性的体现。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司法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只有当这些证据经过法庭的质证和审查,并且法院根据法律规定作出有罪判决后,才能正式将其认定为罪犯。在此之前,使用嫌疑人这一称呼,能够准确反映出涉案人员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和状态。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