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冻结的钱为什么会被扣?


司法冻结是指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当事人的银行账户、财产等采取的限制措施,目的是防止当事人转移、隐匿财产,保障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以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冻结的钱会被扣,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当当事人涉及到民事纠纷案件,在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当事人败诉且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却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时,胜诉方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此时,法院就可以直接从被冻结的账户中扣划款项用于支付赔偿款。 其次,在刑事案件中,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违法所得被冻结在账户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没收的财物和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得挪用和自行处理。司法机关会依法将这些违法所得予以扣划,上缴国库或者返还给被害人。 另外,如果当事人涉及行政违法,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当事人不履行处罚决定,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其被冻结的账户中扣划相应款项用于缴纳罚款等。 如果遇到司法冻结的钱被扣除的情况,当事人首先要了解具体的扣划依据和相关的法律文书。可以通过联系冻结账户的司法机关或者银行,获取详细的信息。如果对扣划行为存在异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合法途径提出申诉,比如申请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或者在民事案件中申请再审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