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不成是否会被判实刑?


在探讨调解不成是否会被判实刑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调解和实刑的概念。调解通常是指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事项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在司法程序中,调解可以发生在民事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不同阶段。而实刑是指犯罪人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后,需要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实际服刑。 在刑事诉讼中,调解往往涉及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即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双方可以就民事赔偿部分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在量刑时,法院通常会将此作为一个从轻处罚的情节予以考虑。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 然而,调解不成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判实刑。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明确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也就是说,实刑的判决是基于犯罪本身的严重程度和相关法律规定,而不是调解是否成功。 比如,一些犯罪情节轻微、被告人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轻、减轻处罚情节的案件,即使调解不成,也不一定会被判实刑,有可能会被判处缓刑。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调解不成就必然会被判实刑,需要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