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供不成功会被重判吗?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翻供不成功是否会导致重判。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翻供。翻供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推翻之前自己所做出的供述。它可能发生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或者审判阶段。比如,犯罪嫌疑人一开始承认自己偷了东西,后来又说自己没偷,这就是一种翻供。 从法律规定来看,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翻供不成功就一定会重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强调,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意味着,法院在判决时主要依据的是证据,而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翻供。 然而,翻供这一行为本身可能会对案件的处理产生一定影响。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正当理由随意翻供,可能会让司法机关认为其认罪态度不好,没有真诚悔悟的表现。在司法实践中,认罪态度是量刑时会考虑的一个因素。例如,一个人犯罪后主动坦白、认罪悔罪,和一个犯罪后不断翻供、不配合调查的人相比,前者可能会在量刑时得到从轻处罚。 但是,这种因为翻供而被认为认罪态度不好从而可能导致的量刑差异,并不等同于“重判”。重判通常是指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之外加重处罚,而我国法律是严格禁止没有法律依据的加重处罚的。如果翻供不成功,但证据仍然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法院还是会根据现有的证据和法律规定来量刑,而不是因为翻供这一行为就随意加重刑罚。 综上所述,翻供不成功并不必然导致重判。法院的判决还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证据情况和具体的犯罪情节来确定刑罚。不过,随意翻供可能会影响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态度的评价,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