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费会被判刑吗


一般情况下,单纯的不退费属于民事纠纷,不会直接导致被判刑。比如在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如果对方拒绝退费,这仍属于民事案件范畴,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对方拒绝退费的行为,可以先尝试跟对方沟通,督促其履行退费义务;若对方拒绝,有仲裁约定的可以申请仲裁,没有仲裁约定的则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形,不退费可能会涉及刑事犯罪从而被判刑。例如,如果存在合同诈骗行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即便之后履行了退赃义务也会被判刑。《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像在一些案例中,商家明知资金链断裂无法供货,仍引诱消费者充值拒不退款,就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收钱不办事而且不退款,数额超过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可能涉嫌诈骗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相关概念: 合同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一种犯罪行为。 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