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法院第二次开庭会拿判决书吗


在取保候审期间,法院第二次开庭是否会拿到判决书,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判断。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取保候审的概念。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满足一定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比如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 关于法院开庭后何时下达判决书,这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人民法院改变管辖的案件,从改变后的人民法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理期限。 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案件,补充侦查完毕移送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重新计算审理期限。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且经过第一次开庭审理和第二次开庭的补充调查、辩论等环节后,法院认为已经可以作出判决,那么在第二次开庭后就有可能当庭宣判并发放判决书。但如果案件存在一些复杂情况,例如证据需要进一步核实、事实认定存在争议等,法院可能不会当庭宣判,而是需要经过合议庭的进一步评议后,择期宣判并送达判决书。 所以,取保候审后法院第二次开庭是否能拿到判决书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作为当事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保证随传随到,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无论是否当庭拿到判决书,都要尊重法院的判决结果。如果对判决结果有异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合法途径进行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