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只发一笔钱,会立案吗?


要判断公安机关在只发一笔钱的情况下是否会立案,需要先明确立案的基本概念。立案指的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属于自己管辖范围时,决定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接下来分析只发一笔钱与立案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公安机关发了一笔钱,这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是否立案。这要分不同的情形来看。 一种情形是,如果这笔钱的发放背后存在犯罪线索。比如,有人举报这笔钱的发放涉及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经过初步的调查,有证据显示存在犯罪事实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公安机关就会立案。例如,在一个政府采购项目中,公安机关向某供应商支付了一笔款项,之后有人举报称该供应商与公安机关内部人员勾结,通过虚报价格等手段骗取了这笔款项。公安机关经过初步核查,发现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存在造假、合同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等情况,这就有了犯罪事实的初步证据,此时公安机关就会按照程序立案侦查。 另一种情形是,如果这笔钱的发放是正常的业务操作,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公安机关发放的是合法的行政赔偿款、救助金等,这种情况下就不会因为发放这笔钱而立案。以行政赔偿款为例,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公民的合法财产造成了损害,按照法律规定给予赔偿,这是合法合理的行为,没有犯罪事实,也就不符合立案的条件。 此外,即使存在一些看似异常的情况,但如果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也不会立案。例如,某笔款项发放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手续上的小瑕疵,但并没有造成实际的经济损失,也没有涉及到违法犯罪的核心问题,这种情况下通常不会立案,但可能会要求相关人员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公安机关只发一笔钱本身不是立案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这笔钱的发放背后是否存在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