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审判决不服,二审会改判吗?


在司法程序中,当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时,可以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但二审并不一定会改判。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改判的概念。改判就是二审法院经过审理,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存在问题,从而改变原来的判决结果。这可能是将一审的有罪判决改为无罪判决,或者改变一审判决的刑期、赔偿金额等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在刑事案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简单来说,二审改判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果一审法院在认定事实或者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二审法院就有可能改判。比如在民事案件中,一审法院错误地认定了合同的效力,或者在刑事案件中,一审法院错误地适用了罪名和量刑标准,二审法院就可以依法进行改判。然而,如果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二审法院通常会维持原判。 二审是否改判取决于一审判决是否存在事实认定错误、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当事人在上诉时,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增加二审改判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