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重要的法律关系,关乎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下将详细介绍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般方法与原则。
确认劳动关系的原则
1. 主体适格原则
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 劳动者:需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例如,16周岁以上的自然人(特殊行业有特殊规定),且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法律依据为《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用人单位:主要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例如,依法注册登记的有限责任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2. 从属性原则
这是确认劳动关系的核心原则,包括人身从属性和经济从属性。
- 人身从属性:劳动者需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指挥和监督,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例如,某工厂的工人需按照工厂规定的作息时间上下班,服从车间主任的工作安排。
- 经济从属性: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由用人单位支付,且该报酬构成劳动者的主要生活来源。如某公司员工的工资由公司按月发放,工资收入是其主要生活经济来源。
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般方法
1. 书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确认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证据。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且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一般可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例如,甲与某公司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明确约定了工作岗位、工资待遇等内容,那么双方的劳动关系明确。
2. 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
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可通过以下凭证确认劳动关系:
- 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如银行工资发放记录、工资条等。例如,乙虽然未与公司签订合同,但每月都有公司账户发放工资的记录,可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证据。
- 用人单位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证件:能够证明劳动者的身份和工作单位。比如,丙持有某超市发放的工作证,上面注明了工作岗位和超市名称。
- 考勤记录:反映劳动者的出勤情况,受用人单位管理。例如,丁的考勤记录显示其在某工厂的日常出勤情况,证明其在该工厂工作。
-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与劳动者在同一单位工作的其他同事的证言,也可作为辅助证据。例如,戊的同事可以证明戊在该单位工作的事实。
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张某在某建筑工地上班,未与建筑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后因工伤待遇问题与建筑公司发生争议,建筑公司否认与张某存在劳动关系。张某提供了工地的考勤记录、工友的证言以及建筑公司发放的安全帽(上面有公司标志)等证据。 分析:虽然张某未签订劳动合同,但考勤记录证明其接受建筑公司的管理,工友证言辅助证明其在工地工作的事实,安全帽也能表明其与建筑公司的关联。综合这些证据,根据从属性原则和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方法,可认定张某与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
法律建议
- 劳动者:
- 入职时尽量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 注意保存工资支付凭证、工作证、考勤记录等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
- 用人单位:
- 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避免劳动纠纷。
- 规范用工管理,妥善保存劳动者的相关工作记录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