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法律约束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一经依法订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就得以确立,即产生了法律意义上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例如,小李于2024年3月1日到某公司上班,公司于3月15日与小李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虽然合同签订日期晚于用工日期,但双方的劳动关系自3月1日小李开始上班时就已建立。这种劳动关系的确立受法律保护,双方都需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劳动合同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作条件、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等;劳动者则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劳动、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等。
例如,小张与某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公司每月15日支付小张工资5000元,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小张则需要按照公司的工作安排,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如果公司未按时支付工资或未缴纳社保,小张有权要求公司履行义务;如果小张无故旷工或未完成工作任务,公司也有权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对双方行为的约束
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双方都必须遵守合同约定,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如果一方违反合同约定,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某公司与员工小王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小王在合同期内不得擅自离职,否则需支付违约金。在合同履行期间,小王因个人原因未经公司同意擅自离职,这种行为违反了合同约定,小王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同样,如果公司在合同期内无故辞退小王,也需要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
解决劳动争议的依据
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劳动合同是解决争议的重要依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会依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公正的裁决。
例如,小赵与某公司因工资支付问题发生争议,小赵认为公司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加班工资,公司则认为小赵的加班时间不符合公司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会首先审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关于加班工资的约定,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中关于加班时间的规定,然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双方的主张是否合理,作出裁决。
法律建议
- 签订合同要谨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和双方的意愿。特别是对于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重要条款,要明确约定,避免日后发生争议。
- 遵守合同约定:劳动合同签订后,双方都应当严格遵守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劳动者要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用人单位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等。
- 变更或解除合同要依法进行:如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需要变更或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例如,用人单位需要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或工作地点,应当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并按照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
-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一方违反劳动合同约定,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方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与对方协商、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或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