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活动和企业运营中,保密协议的签订对于保护各方的商业秘密、技术诀窍和敏感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签订保密协议时应当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
遵循公平原则,兼顾双方利益
保密协议应当在保护信息所有者权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接收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协议的条款公平合理。例如,在约定保密期限时,不能无限制地要求对方承担保密义务,而应当根据信息的性质、价值和行业惯例等因素合理确定。
明确保密范围
不同的企业和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所持的商业秘密是不一样的。在约定保密内容时,务必把需要保密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期限等明确下来。例如,一家科技公司的保密范围可能包括其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设计图纸、客户名单、营销策略等。如果保密范围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争议。
明确保密主体和保密义务期限
除保密岗位和技术岗位这两种涉密岗位以外,一般员工(包括不承担保密义务的人员)在工作中有意或无意获悉公司的商业秘密时,也应该列入保密主体的范围,承担保密责任。例如,公司的前台工作人员在接待客户过程中可能会获悉客户的一些敏感信息,也应当对这些信息予以保密。掌握了商业秘密的员工的家属、朋友,对保守商业秘密也应该履行同等义务。
保密义务期限应当根据信息的性质和价值合理确定。例如,对于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技术信息,保密期限可以设定为该技术的有效期或者在一定期限后随着技术的公开而解除保密义务;对于客户名单等商业信息,保密期限可以相对较长。
采取竞业限制、脱密期保护等特殊方式操作时应当规范
竞业限制一般表现为,要求在职职工不得到同类企业兼职、离职后未经同意不得到原企业竞争对手处任职、不得自行组建同类企业参与竞争、不得唆使原单位的其他员工接受外界聘用、不为企业竞争对手提供咨询、建议服务等。例如,某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离职后,如果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到竞争对手公司任职,可能会给原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设定竞业限制条款时,应当明确竞业限制的范围、期限和补偿标准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并且用人单位应当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脱密期是指在员工离职前,用人单位可以安排其在一定期限内脱离涉密岗位,进行脱密处理。在脱密期内,员工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商业秘密。
明确违约的情形及法律责任
保密协议应当明确约定违约的情形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确保协议的严肃性和可执行性。违约金数额一般不超过职工所知悉的公司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价格;职工违反竞业限制条款的,违约金一般不超过补偿费的1至2倍。例如,如果员工违反保密协议泄露了公司的商业秘密,给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公司可以根据协议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法律建议
- 对于企业而言:在签订保密协议前,应当对商业秘密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需要保密的信息范围和保密等级;在协议中明确约定保密主体、保密期限、竞业限制等条款,并确保条款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教育,提高员工的保密意识。
- 对于员工而言:在签订保密协议前,应当仔细阅读协议条款,了解自己的保密义务和违约责任;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离职后按照协议约定履行竞业限制等义务,避免因违约而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