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减刑假释新规定有哪些?


减刑和假释是我国刑法中对于服刑人员的重要制度,2024年在这方面有一些新规定。 首先来了解一下减刑和假释的基本概念。减刑就是在服刑期间,如果服刑人员表现良好,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适当减少他的服刑期限。而假释呢,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罚之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司法机关将其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规定》等相关规定中,对于减刑假释的条件有明确规定。对于减刑,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2024年新规定在悔改表现的认定上更加细化。比如,要求服刑人员不仅要在思想上有真正的悔悟,还要在行动上积极参加劳动改造、学习文化知识等,将这些行为量化作为悔改表现的评估依据。 对于假释,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2024年新规定进一步严格了“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判断标准。会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的犯罪性质、情节、悔罪表现、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多方面因素,并且要求在假释前进行更为全面的社会危险性评估,包括对其回归社会后的生活环境、就业情况等进行调查。 在申请流程方面,2024年新规定也有一些变化。申请减刑假释时,服刑人员所在的监狱等执行机关需要提交更加详细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包括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记录、奖惩情况等,还需要有专门的心理评估报告等,以更全面地反映服刑人员的改造情况。同时,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会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可能会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公众了解审理过程,增强司法公信力。 总的来说,2024年减刑假释新规定更加注重服刑人员的实际改造效果和社会危险性评估,旨在确保减刑假释制度既能激励服刑人员积极改造,又能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