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撤销权人是合同签订人吗,其行使权力的条件是什么?


在法律领域,撤销权是一项重要的权利,它赋予了特定主体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撤销相关法律行为的权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2024年撤销权人是否为合同签订人以及行使撤销权的条件。 首先,撤销权人并不一定就是合同签订人。撤销权人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遭受损害,依法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合同关系中,通常是基于一方的欺诈、胁迫、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情形,使得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此时受损害方成为撤销权人。虽然合同签订人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撤销权人,但并非绝对。例如,在无权代理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如果被代理人未追认该合同,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这里的善意相对人可能并非最初的合同签订人主体概念中的角色。 接下来看看行使撤销权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形。 其一,重大误解。这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比如,把赝品当成真品签订购买合同,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其二,欺诈。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举例来说,商家故意隐瞒商品的重大缺陷,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购买合同,消费者就可以基于欺诈行使撤销权。 其三,胁迫。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有人威胁他人签订合同,受威胁的一方就拥有撤销权。 其四,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比如,在一方急需资金时,另一方以非常不合理的低价收购其财产,这种合同就可能因显失公平被撤销。 此外,撤销权的行使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情况下,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也会消灭。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同样消灭。 综上所述,撤销权人不一定是合同签订人,而行使撤销权需要符合法定的情形和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当遇到可能涉及撤销权的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