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行政案件立案程序有什么规定?
我和行政机关有点纠纷,听说要经过立案程序。但我不太清楚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案件时,立案程序具体是怎样规定的。想知道从提交材料到正式立案,都有哪些步骤和要求,有没有时间限制之类的,希望能了解得详细点。
展开


行政机关行政案件立案程序规定是确保行政案件依法、公正处理的重要环节。下面为您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首先,行政机关在接到报案、控告、举报、群众扭送或者违法嫌疑人投案,以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后,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登记。这里的受理登记就像是我们去医院看病时先挂号一样,是进入后续程序的第一步。这一规定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一条。 接着,对受理的案件,行政机关应当对报案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一般来说,立案需要有明确的违法嫌疑人、有违法事实发生、属于本行政机关管辖范围等。比如,在治安管理领域,如果有人报案说小区里有人打架,行政机关就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打架这个违法事实,打架的人能不能确定,这个事情是不是该自己管。 然后,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如果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并且,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这就保障了控告人的知情权,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案件处理结果。 最后,行政机关在立案后,就会按照法定程序对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在调查过程中,要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在调查中发现新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理,行政机关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