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管辖是如何规定的?


行政诉讼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它主要分为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合理的管辖规定有助于当事人准确地找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诉讼,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来看级别管辖。级别管辖解决的是不同级别的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这意味着大多数普通的行政案件,都是由基层法院来进行一审的。比如一些常见的行政处罚案件,通常由当地的基层法院管辖。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有特定的范围。依据该法第十五条规定,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例如,对某县级政府作出的土地征收决定不服提起的诉讼,就由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高级法院通常负责处理一些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涉及面广或者法律适用上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不过,这类案件在实际中非常少见。 除了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也很重要。地域管辖确定了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一般情况下,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就是所谓的“原告就被告”原则。比如,甲市A区的工商局对某企业作出了行政处罚,该企业不服,那么既可以向A区法院起诉,也可以在经过复议后,向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起诉。 另外,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里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例如,某人在乙市B区被当地公安机关采取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他既可以在B区法院起诉,也可以在自己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法院起诉。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比如,涉及房屋拆迁、土地权属等与不动产相关的行政案件,只能由该不动产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便于法院对不动产进行勘查、鉴定等工作,也有利于案件的执行。 综上所述,行政诉讼的管辖规定是多方面的,当事人在提起行政诉讼时,需要综合考虑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的相关规定,准确找到有管辖权的法院,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