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的适用情形有哪些?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法定继承的适用情形。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四条规定,遗嘱继承人放弃继承或者受遗赠人放弃受遗赠的,适用法定继承。也就是说,如果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明确表示不要这份遗产了,那么这部分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的方式来处理。举个例子,老张在遗嘱中写明将自己的一套房子留给儿子小张,但小张因为自己经济条件较好,主动放弃了对这套房子的继承,此时这套房子就会按照法定继承,由老张的其他法定继承人来继承。 其次,遗嘱继承人丧失继承权或者受遗赠人丧失受遗赠权时,也适用法定继承。当继承人或受遗赠人出现法律规定的丧失相关权利的情形时,他们就不能再按照遗嘱来继承遗产,遗产就会进入法定继承程序。例如,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这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会导致其丧失继承权,原本遗嘱中留给他的遗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处理。 再者,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先于遗嘱人死亡或者终止的,适用法定继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遗嘱指定的人已经不存在了,无法实现遗嘱中的安排,所以遗产就只能按照法定继承进行分配。比如老王在遗嘱中指定将一部分财产留给孙子小王,但小王先于老王去世了,那么这部分财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由老王的其他法定继承人继承。 另外,遗嘱无效部分所涉及的遗产,也适用法定继承。遗嘱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被认定为无效,比如遗嘱的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遗嘱是在被继承人受胁迫、欺骗的情况下订立的。一旦遗嘱部分无效,这部分涉及的遗产就不能按照遗嘱执行,而是要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 最后,遗嘱未处分的遗产,同样适用法定继承。有时候,被继承人可能只对部分财产立了遗嘱,对于遗嘱未涉及的其他财产,就会按照法定继承的规则进行分配。总之,法定继承在多种情形下都会发挥作用,以保障遗产的合理分配和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