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期限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强制执行期限是在法律执行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明确了在多长时间内可以要求法院强制对方履行义务。简单来说,强制执行期限就是法院根据生效法律文书,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时间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下面分情况为您详细解释强制执行期限的计算方法: 首先,如果法律文书明确规定了履行期间,比如判决书中规定被告要在判决生效后30天内支付欠款,那么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就从这30天履行期的最后一日开始计算两年。也就是说,如果被告没有在这30天内支付欠款,从第31天起的两年内,您都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其次,要是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例如判决要求被告分三期支付赔偿款,分别在判决生效后的第3个月、第6个月和第9个月支付,那么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两年。即从第9个月期限结束后的次日开始计算两年时间。 最后,当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时,就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两年的申请执行期限。比如,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经过法定的上诉期,双方都没有上诉,判决书就生效了,从生效日期开始计算两年内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在实际操作中,申请执行时效也会出现中止、中断的情况。时效中止是指在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时效期间依法暂时停止计算,并在法定事由消失之日起继续计算的情况。时效中断则是指在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时效期间重新起算。比如,债权人向债务人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债务人同意履行义务等,都可能导致申请执行时效中断。中断后,申请执行的期限就从这些事由发生时重新开始计算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