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撤销权能否被继承,继承人撤销权存在哪些问题?


在探讨任意撤销权能否继承以及继承人撤销权相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任意撤销权的概念。任意撤销权是指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一方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经对方同意而单方面撤销某种行为或合同的权利。例如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一般可以撤销赠与,这就是一种常见的任意撤销权。 关于任意撤销权能否继承,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任意撤销权可以作为遗产被继承。从法律原理和司法实践来看,任意撤销权通常具有很强的人身属性。它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特定的身份关系、信任基础或者法律关系而产生的。以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为例,赠与人之所以享有该权利,是因为赠与行为是赠与人基于自身的意愿和考虑而作出的。这种权利往往与赠与人的个人意志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不能简单地像普通财产一样进行继承。所以,一般情况下,任意撤销权不能被继承人继承。 对于继承人撤销权问题,这里涉及到的继承人撤销权通常指的是债权人的继承人在特定情况下享有的撤销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八条规定,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如果债权人去世,其继承人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这一撤销权。 继承人行使撤销权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债务人必须实施了有害于债权的行为,比如无偿转让财产,导致其责任财产减少,无法足额清偿债务。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发生在债权成立之后。最后,继承人行使撤销权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在司法实践中,继承人行使撤销权时要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来判断是否符合撤销的条件。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债务人的行为是否具有主观恶意、是否对债权人造成了实际损害等。同时,继承人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证明债务人的行为符合撤销的法定情形。总之,继承人撤销权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但在行使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