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判了的担保是否可以剥离?


在法律语境中,“担保剥离”通俗来讲,就是让担保人不再承担担保责任。对于已经判决的担保是否可以剥离,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担保责任的产生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担保人需要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法院的判决是基于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的,通常具有法律效力,意味着担保人要按照判决结果承担相应责任。 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已经判了的担保也存在剥离的可能性。 一是如果存在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依据《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等。若担保合同存在这些无效的法定情形,担保人可以通过再审等法律程序,请求法院认定担保合同无效,从而剥离担保责任。例如,担保合同是在受到欺诈、胁迫的情况下签订的,担保人有证据证明这一情况,就可以申请撤销该合同,进而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二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对主合同进行了变更,并且未经担保人书面同意。根据《民法典》规定,债权人和债务人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协商变更主债权债务合同内容,减轻债务的,保证人仍对变更后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加重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所以,如果主合同变更加重了担保人的责任且未经其同意,担保人对于加重部分的责任可以主张剥离。 三是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当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时,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物的担保,而债权人放弃了该物的担保,那么担保人在相应范围内可以不再承担担保责任。 若要实现担保责任的剥离,担保人需要通过合法的法律途径,比如申请再审、提起新的诉讼等。在采取行动之前,建议担保人收集相关的证据材料,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并且,由于法律程序较为复杂,最好咨询专业的律师,在律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