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后是否不能再进行行政处罚?


在探讨刑事立案后能否再进行行政处罚这个问题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刑事立案和行政处罚的概念。刑事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事实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而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刑事立案后并不绝对排除行政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刑期。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行政机关尚未给予当事人罚款的,不再给予罚款。这表明,当违法行为同时触犯了刑法和行政法律规范时,可能会出现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并行或者相互折抵的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某一违法行为同时符合刑事犯罪构成要件和行政违法构成要件,在刑事立案后,若刑事程序终结且行为人被免予刑事处罚,但该行为仍违反了行政管理秩序,行政机关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例如,在一些轻微的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可能被法院免予刑事处罚,但行政机关可以依据相关行政法规对其进行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另外,如果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所针对的是不同方面的违法后果,也可能同时适用。比如,某人因交通肇事被刑事立案,在刑事程序进行的同时,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交通法规对其进行吊销驾驶证等行政处罚,因为吊销驾驶证这一行政处罚主要是针对其违反交通管理秩序的行为,与刑事处罚所惩治的交通肇事犯罪行为在目的和性质上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刑事立案后并非绝对不能再进行行政处罚,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法律规定以及处罚的目的和性质等因素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