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传销骗遭遇经济诈骗是否能立案?


在遭遇传销导致经济诈骗的情况下,是否能够立案是很多受害者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传销和经济诈骗的概念。传销主要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以发展人数或销售业绩为依据计酬,或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以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行为。而经济诈骗则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传销活动中,往往伴随着经济诈骗的情形。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八条规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 对于普通的经济诈骗立案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一般来说,达到当地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公安机关就会予以立案。 所以,如果在传销过程中存在经济诈骗行为,且达到了上述法律规定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是会立案处理的。当发现自己被传销骗遭遇经济诈骗时,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合同协议等,并尽快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报案时,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向警方描述事情的经过和相关情况,以便警方能够快速了解案件全貌,做出是否立案的判断。如果警方经过审查认为符合立案条件,就会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