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犯取保后可以判拘役吗?


要判断累犯取保后是否可以判拘役,需要从累犯的定义、取保候审的性质以及刑罚的适用等方面来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累犯的概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除外。第六十六条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简单来说,累犯就是有犯罪前科,并且在特定条件下再次犯罪的人,这类人通常主观恶性和社会危险性相对较大。 接着说取保候审。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根据该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也就是说,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暂时在外等候处理的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最终结果。 然后再看拘役。拘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主刑之一,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并就近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一般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对于累犯能否判处拘役,虽然累犯通常是要从重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不能判处拘役。如果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该累犯所犯新罪本身的法定刑幅度就包含拘役,并且综合考虑各种量刑情节后,法院认为判处拘役是合适的,那么也是可以判处拘役的。不过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累犯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相对较高,判处拘役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在法律上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综上所述,累犯取保后在法律上是存在被判处拘役的可能性的,具体要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