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侵占罪的特征是什么?


财产侵占罪,在我国刑法中规范的表述为侵占罪,是一种侵犯财产类的犯罪。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它的特征。 首先,从犯罪主体特征来看,侵占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这意味着,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就是年满16周岁),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为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无论这个人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实施了符合侵占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就可能被认定犯有此罪。这就好比无论是公司职员、普通农民还是个体老板,都有可能因为侵占他人财物而触犯该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犯罪主体的规定涵盖了广泛的人群范围,以确保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其次,犯罪主观方面,侵占罪表现为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明知道这些财物是别人的,却故意想把它变成自己的,而不是因为疏忽或者其他非故意的原因占有他人财物。比如,捡到别人的钱包,知道里面有大量现金和重要证件,却不想归还失主,而是打算自己留下,这种主观故意就是侵占罪主观方面的体现。如果是因为误解或者其他合理原因暂时持有他人财物,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那就不构成侵占罪。 再者,犯罪客体方面,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财物的所有权。这里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像现金、珠宝等动产,以及房屋等不动产都在其范围内。他人对这些财物拥有合法的所有权,受到法律的保护。当行为人实施侵占行为时,就破坏了他人对财物的合法所有状态,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益。例如,将代为保管的他人房屋私自出售,就明显侵犯了房屋所有人的所有权。 最后,在犯罪客观方面,侵占罪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所谓“代为保管”,就是基于委托、租赁、借用等关系,暂时持有他人的财物。比如,帮朋友保管贵重物品,在朋友要求归还时却拒绝归还,就可能构成侵占罪。对于“遗忘物”,是指财物所有人暂时遗忘在某处的物品,像在餐厅遗忘的手机等。“埋藏物”则是指埋藏于地下或者其他隐蔽场所的财物。同时,法律规定了数额较大这个条件,只有达到一定数额标准的侵占行为才构成犯罪。具体的数额标准,各地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这意味着只有财物所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会处理此类案件。 综上所述,财产侵占罪(侵占罪)在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认定该罪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