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安全法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一部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制定的法律。以下为您详细介绍其主要规定: 生物安全的定义和范围:该法明确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且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 监督管理体制:生物安全法构建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国家建立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定期进行评估。同时,还建立了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以此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监督管理体制。 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法律要求国家建立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医疗机构、专业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传染病、动植物疫病或者不明原因的聚集性疾病的,应当及时报告。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活动,应当符合伦理原则。国家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对公众健康、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造成危害的风险程度,将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和运行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从事高致病性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采集、保藏、运输活动,应当具备相应条件,符合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同时,实验室要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泄漏和扩散。 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国家加强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障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安全。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犯罪与法律责任:违反生物安全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规定了不同违法行为对应的行政处罚措施,如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