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转让生效的情形包括哪些?


债权转让,简单来说就是债权人把自己拥有的债权,通过合法的方式转移给其他人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债权转让生效的情形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债权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可转让债权。这意味着债权本身必须是基于合法的交易或者其他法律事实产生的,并且该债权不属于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的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据债权性质不得转让;(二)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三)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当事人约定非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当事人约定金钱债权不得转让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比如,一些具有人身性质的债权,像抚养费、赡养费请求权,就不能转让。 其次,债权人与受让人要达成有效的转让协议。这就好比两人之间签订一个合同,双方都要明确表示同意转让债权,并且协议的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在协议中要明确转让的债权的具体内容,如债权的金额、债务人是谁、债务的履行期限等。 再者,债权转让应当通知债务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规定,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也就是说,只有当债务人收到了债权转让的通知,债权转让才对债务人产生效力。比如,甲把对乙的债权转让给丙,只有甲通知了乙,乙才需要向丙履行债务。 最后,债权转让的形式要符合法律规定。一般来说,债权转让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总之,债权转让生效需要满足债权合法可转让、达成有效转让协议、通知债务人以及符合法定形式等条件。在进行债权转让时,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债权转让的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