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驳回上诉的情形是什么?


在刑事诉讼中,驳回上诉是指二审法院对上诉人的上诉请求不予支持的一种决定。下面为你详细介绍驳回上诉的情形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从法律条文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这是驳回上诉的重要法律依据。 具体来说,驳回上诉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也就是说一审法院对于案件的基本事实,像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等方面,都调查得很明白,证据确凿充分。比如在一个盗窃案件中,有监控录像清晰记录了嫌疑人的盗窃过程,还有证人证言和被盗物品的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一审法院据此认定的事实准确无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诉人仅仅是对判决结果不满,但拿不出新的事实证据,二审法院就可能驳回上诉。 二是适用法律正确。一审法院在对案件进行审理时,准确地适用了相关的刑事法律条文。例如,对于某种犯罪行为,一审法院依据刑法中对应的罪名和量刑标准进行判决,不存在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比如在诈骗罪案件中,一审法院严格按照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上诉人以法律适用错误为由上诉,但又不能指出具体的错误之处和合理的法律适用意见,二审法院通常会驳回上诉。 三是量刑适当。一审法院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在法律规定的量刑幅度内对被告人判处了合理的刑罚。既没有量刑过重,也没有量刑过轻。比如在故意伤害案件中,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后果对应的法定量刑幅度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审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处被告人两年有期徒刑,这个量刑是恰当的。如果上诉人以量刑过重为由上诉,但没有合理的理由和依据,二审法院会驳回上诉。 此外,如果上诉人的上诉不符合法定程序,比如超过了上诉期限、上诉状的内容不符合要求等,法院也可能裁定驳回上诉。总之,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会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案件实际情况,对上诉请求进行审查,只有在符合法定情形时才会驳回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