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抵押制度基础性问题如何进行比较研究?


浮动抵押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抵押制度,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其基础性问题的比较研究。 首先,理解浮动抵押制度的概念很重要。浮动抵押是指抵押人将其现在和将来所有的全部财产或者部分财产上设定的担保,在行使抵押权之前,抵押人对抵押财产保留在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处分权。通俗来讲,就是企业可以用自己现在和未来可能有的财产来设定抵押,但在抵押权实现之前,企业还能正常使用和处分这些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九十六条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以及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抵押财产确定时的动产优先受偿。”这是我国浮动抵押制度的重要法律依据。 接下来进行比较研究。和固定抵押相比,固定抵押是指抵押人以特定的财产设定抵押,抵押物在抵押期间是固定不变的。而浮动抵押的抵押物具有浮动性,在抵押期间是不确定的,只有在特定情形发生时,如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人被宣告破产或者被撤销等,抵押物才会确定下来。从适用主体上看,固定抵押适用于各类主体,而浮动抵押主要适用于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等。 从优势方面比较,浮动抵押对抵押人来说,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充分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对债权人来说,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担保财产。但浮动抵押也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抵押物的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抵押人在抵押期间可能随意处分财产导致担保财产减少等。而固定抵押抵押物明确,价值相对容易确定,风险相对较小。 在实践中进行比较研究时,要综合考虑不同抵押制度的特点、适用场景、风险和收益等因素。对于企业融资而言,如果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频繁处分财产,那么浮动抵押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如果企业的财产相对固定,选择固定抵押可能更有利于保障债权人的权益。总之,通过对浮动抵押制度基础性问题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在不同场景下合理运用抵押制度,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