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公证与诉前保全的概念是什么?


强制执行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于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经审查核实认为无疑义的,对债权文书赋予其强制执行效力的一种特殊公证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公证机构给一些特定的债权文书加上了一个“强制执行”的属性。比如,张三借了李四的钱,双方签订了借款合同,然后到公证机构办理了强制执行公证。如果到期张三不还钱,李四就可以不经过诉讼程序,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张三的财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这就为债权人实现债权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节省了时间和诉讼成本。 诉前保全则是指在提起诉讼之前,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面临紧急情况,可能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时,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比如,王五发现赵六可能要转移名下的房产来逃避债务,王五就可以在起诉赵六之前,向法院申请对赵六的房产进行诉前保全,防止赵六把房子卖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强制执行公证和诉前保全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制执行公证侧重于对债权文书效力的强化,为后续执行提供便利;而诉前保全则是在诉讼前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财产被转移或损毁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