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值守是否会对犯罪人产生影响?


保密值守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相关人员需要对涉及机密的信息、事务等进行守护和保密工作,确保这些机密不被泄露。对于犯罪人而言,参与保密值守这种情况较为特殊,下面从不同方面分析是否有影响。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中并没有直接针对犯罪人参与保密值守以及这种行为对其产生影响的明确条文。但是,在司法实践和相关规定中,有一些因素会综合考量。 首先,从犯罪人的身份和犯罪类型来说,如果犯罪人是因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如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等被定罪,这类犯罪与保密密切相关,他们本身就严重违反了保密义务。通常情况下,这类犯罪人是绝对不允许参与保密值守工作的,并且在刑罚执行期间,也会因为其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和对保密制度的破坏,在服刑待遇、减刑假释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例如《刑法》中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在附加刑上可能会剥夺政治权利等,这也影响了他们在一些涉及保密的工作岗位上的资格。 其次,如果犯罪人是因其他非涉及保密相关的犯罪被定罪,比如经济犯罪、暴力犯罪等,理论上其在服刑完毕或者符合一定条件后,是有可能参与一些工作包括有保密要求的岗位。然而,单位在招聘时会进行背景审查,犯罪记录可能会成为其参与保密值守工作的障碍。因为保密岗位对人员的忠诚度、可靠性要求极高,单位往往不愿意冒险录用有犯罪记录的人员。 再者,从对犯罪人的影响角度,如果犯罪人有机会参与保密值守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表现良好,严格遵守保密规定,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改造效果和悔罪表现。在后续可能涉及的减刑、假释等环节,司法机关会综合考虑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但这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不是决定减刑、假释的关键因素。决定减刑、假释的关键还是要看犯罪人是否符合《刑法》第七十八条、第八十一条规定的实质条件,如在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等。 综上所述,保密值守对犯罪人是否有影响要根据犯罪人的犯罪类型、服刑情况以及在保密值守工作中的表现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