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期间逃跑会有什么后果?


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 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规定,已交纳保证金的,没收部分或者全部保证金,并且区别情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结悔过,重新交纳保证金、提出保证人,或者监视居住、予以逮捕。也就是说,原本交纳的保证金可能会被没收,同时司法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重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其他强制措施,比如监视居住或者直接逮捕。 其次,逃跑的行为会被视为认罪态度不好。在后续的审判过程中,法院会将这一情节纳入考量。认罪态度是法官量刑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表明其不愿意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有逃避法律制裁的主观故意。这种情况下,法官很可能会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较大,从而在量刑时从重处罚。 再者,逃跑会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司法机关会加大追捕力度,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侦查措施来寻找其下落。一旦被抓获,除了要面临原本的犯罪指控,还可能会因为脱逃行为承担额外的法律责任。而且在逃跑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法正常参与刑事诉讼程序,无法行使自己的辩护权等合法权益,这对其自身的法律权益保护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对于保证人来说,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逃跑,而保证人未履行保证义务的,对保证人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保证人可能会因为被保证人的逃跑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总之,取保候审期间逃跑会带来诸多不利后果,不仅会影响案件的正常处理,还会使自己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制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该遵守取保候审的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