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假货被工商查了会有什么后果?


当卖假货被工商部门查到时,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后果。首先,工商部门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售卖假货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从行政处罚方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具体处罚方式包括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 比如,如果商家售卖的假货货值金额是1万元,那么可能会被处以5000元到3万元的罚款,同时违法所得也会被没收。如果商家售卖的假货涉及到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严重情节,工商部门会吊销其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商家将不能再继续从事相关经营活动。 除了行政处罚,卖假货的行为还可能涉及到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购买到了商家售卖的假货,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进行三倍赔偿,如果赔偿金额不足500元,则按照500元赔偿。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卖假货的行为构成犯罪,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