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是怎样的?


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经历的一系列步骤和心理过程的理论框架,了解这个模型对于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详细介绍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的主要阶段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对各阶段的影响。 认识需求阶段是购买决策的起点。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存在差异时,就会产生需求。比如,手机电量不够用,消费者就会产生更换手机的需求。在这个阶段,消费者的需求受个人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这意味着企业在宣传产品时,要如实告知消费者产品的性能、用途等信息,不得隐瞒或虚假宣传,以保障消费者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需求。 信息搜索阶段,消费者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满足需求相关的信息。这些渠道包括个人来源(如家人、朋友的建议)、商业来源(如广告、销售人员介绍)、公共来源(如媒体报道、消费者评价)等。在这个阶段,《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企业必须确保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评估选择阶段,消费者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各个备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选择受到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售后服务等多种因素影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企业不能强制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要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购买决策阶段,消费者在评估选择的基础上做出购买决定。然而,购买决策并不一定直接导致购买行为,还可能受到他人态度、意外情况等因素影响。在这个阶段,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合同关系,《民法典》中的合同编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等内容,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企业要按照约定提供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要按照约定支付价款。 购后评价阶段,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后,会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对购买决策进行评价。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满意,可能会再次购买并向他人推荐;如果不满意,可能会采取投诉、要求退换货等措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在购买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时有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修理等义务的权利,同时规定了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和处理机制,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模型包含认识需求、信息搜索、评估选择、购买决策和购后评价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也需要遵守这些法律规定,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商业信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