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定罪标准是什么?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过失犯罪的定罪标准: 首先,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存在过失。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说,一位仓库管理员,在下班时忘记关闭仓库的电源,结果引发了火灾,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他本应该预见到不关闭电源可能会引发火灾,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例如,司机明明知道车辆刹车有问题,但他认为自己驾驶技术好,能够避免危险发生,结果在行驶过程中因为刹车故障发生了交通事故,这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其次,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必须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有过失行为还不够,还必须有实际的危害后果发生,而且这种危害后果必须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中对各种过失犯罪都规定了相应的危害结果作为定罪的依据。比如过失致人死亡罪,就要求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了他人死亡的结果;过失致人重伤罪,要求造成他人重伤的结果。如果没有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一般不构成过失犯罪。 最后,过失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危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过失行为直接引起的。如果危害结果的发生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那么行为人就不构成过失犯罪。例如,虽然司机存在超速的过失行为,但车辆发生事故是因为道路突然塌陷导致的,而不是超速直接造成的,那么司机的超速行为与事故结果之间就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司机不构成与此次事故相关的过失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