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申请执行程序是什么?


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下面为你详细介绍法院申请执行的程序。 首先是申请阶段。申请人需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申请执行书应当写明申请执行的理由、事项、执行标的,以及申请执行人所了解的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此外,还需要提供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等材料。如果是委托代理人代为申请执行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经委托人签字或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写明委托事项和代理人的权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接着是法院受理阶段。法院在收到申请执行书及相关材料后,会进行审查。如果符合受理条件,法院会在七日内予以立案;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会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之后是执行阶段。法院立案后,会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但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遇到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等特殊情况,法院可能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待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时,申请执行人可以再次申请执行,且再次申请不受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限制。另外,如果被执行人或其他人存在妨碍执行的行为,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总之,申请法院执行是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申请人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