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中违法性认识是怎样的?


在法律领域,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重要依据,而违法性认识是犯罪构成中一个关键的概念。简单来说,违法性认识指的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这一情况的认知。 从犯罪构成理论来讲,传统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违法性认识主要与犯罪主观方面相关联。犯罪主观方面包含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在故意犯罪中,通常要求行为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事实情况,还应当认识到该行为的违法性。例如,张三明知盗窃他人财物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仍然实施了盗窃,这就体现了他具有违法性认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里的“明知”其实就蕴含了一定程度的违法性认识。当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一般也能推断其具有违法性认识。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违法性认识的认定会比较复杂。比如,当行为人由于特殊原因,确实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并且这种缺乏认识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可能会影响对其犯罪故意的认定。这是因为,如果行为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且没有途径去了解该行为违法,那么要求其承担故意犯罪的责任可能有失公平。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违法性认识的判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司法机关会考虑行为人的教育背景、职业、生活环境等。例如,一个生活在偏远山区、从未接触过现代法律知识的人,可能对某些复杂的金融法律规定缺乏认识,如果他因此实施了一些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违法的金融行为,在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时,就需要谨慎考虑其违法性认识的情况。 违法性认识在犯罪构成中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它与犯罪的认定密切相关,在司法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