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放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非法放贷指的是违反国家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非法放贷的认定标准: **主体方面** 非法放贷行为的主体通常是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具备放贷资格的单位或个人。比如,一些没有金融牌照的公司或个人擅自开展放贷业务。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这就从主体资格上对合法放贷和非法放贷进行了区分。 **行为特征方面** “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认定非法放贷的一个重要行为特征。“经常性”一般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这里的“不特定对象”意味着放贷对象不是特定的某几个人,而是面向社会广泛的群体。比如,某些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放贷信息,吸引大量不认识的人来借款,就可能符合这一特征。 **利率方面** 以超过36%的实际年利率实施符合本意见第一条规定的非法放贷行为,是认定非法放贷的重要参考。当放贷人收取的利息超过这个标准时,就可能被认定为非法放贷。因为过高的利率不仅会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扰乱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 **情节严重程度方面** 非法放贷需要达到“情节严重”才会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情节严重”主要从非法放贷数额、违法所得数额、放贷对象数量以及造成的危害后果等方面进行判断。例如,个人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2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放贷数额累计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 总之,非法放贷的认定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疑似非法放贷的情况,要及时提高警惕,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