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主观恶性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我在了解法律知识时,对主观恶性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但不太清楚它的认定标准是怎样的。我想知道在法律实践中,依据哪些方面来认定一个人的主观恶性大小,这对案件的判决又有怎样的影响,希望能得到专业解答。
展开 view-more
  • #主观恶性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主观恶性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社会危害性所抱的心理态度,它体现了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恶劣程度。简单来说,就是犯罪人做坏事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故意很坏地去做这件事。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认定主观恶性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方面。首先是犯罪的动机。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比如,同样是盗窃行为,一个人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给家人治病而盗窃;另一个人则是纯粹为了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去盗窃。显然,后者的主观恶性相对更大。这就好比两个人都拿了别人东西,但出发点不同,性质也就有所区别。 其次是犯罪的故意程度。故意犯罪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一般来说,直接故意犯罪的主观恶性要大于间接故意犯罪。例如,甲为了杀害乙,直接拿着刀去砍乙,这就是直接故意;而丙在放火烧自己废弃房屋时,明知可能会殃及旁边邻居的房子,但还是放了火,最后邻居房子被烧,这就是间接故意。 再次是犯罪人的一贯表现。如果一个人平时就经常违法乱纪、道德败坏,那么他实施犯罪时的主观恶性可能相对较大;相反,如果一个人平时表现良好,只是偶尔因为一时冲动而犯罪,其主观恶性可能相对较小。比如,一个惯偷和一个第一次因为一时贪念而偷东西的人相比,惯偷的主观恶性通常更大。 最后是犯罪后的态度。犯罪后主动投案自首、积极退赃、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真诚悔罪等,都说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有所降低;而那些犯罪后毁灭证据、抗拒抓捕、拒不认罪的人,主观恶性则相对较大。例如,丁在盗窃后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并归还了所盗财物,而戊盗窃后不仅逃跑,还销毁了盗窃现场的证据,丁的主观恶性就比戊小。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统一的主观恶性认定标准条文,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多处体现了考虑主观恶性的精神。比如,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这里的情节就包含了主观恶性的相关因素。此外,对于自首、立功等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规定,也体现了对主观恶性不同情况的考量。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