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立案和审判立案的区别是什么?


执行立案和审判立案是司法程序中两个不同的环节,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不同。审判立案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将其作为一个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当你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向法院告状,法院接受你的案子开始审理,这就是审判立案。而执行立案是在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等法律文书生效后,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决定受理该申请的活动。也就是判决下来了,对方不按照判决做事,你申请法院去强制他履行,法院受理这个申请就是执行立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这是审判立案的基本条件。而执行立案方面,《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其次是目的不同。审判立案的目的是通过法院的审理,查明案件事实,适用法律,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作出公正的裁判,确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而执行立案的目的是实现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让胜诉方的权益得到实际的保障。 再者是程序不同。审判立案后,法院会根据案件的性质和情况,适用不同的程序进行审理,比如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等。在审理过程中,会进行开庭审理、调查取证、辩论等环节。而执行立案后,法院会采取一系列执行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等,以迫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最后是时间不同。审判立案一般在当事人起诉时就可以进行。而执行立案需要在法律文书生效且义务人未履行义务后才能申请。如果是一审判决,通常在判决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经过一定的上诉期,且双方都未上诉的情况下才生效,之后才能申请执行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