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案件和执行案件有什么区别?


审判案件和执行案件存在多方面的区别。 从概念上来说,审判案件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对各类纠纷和犯罪行为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法院通过对案件事实的调查、证据的审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者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受何种刑罚等作出判断。而执行案件则是在审判案件结束后,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由法院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过程。 从目的方面来看,审判案件的目的在于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或者对犯罪行为进行制裁。例如在民事审判中,确定合同是否有效、侵权责任如何承担等。而执行案件的目的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保障胜诉方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比如在判决被告支付原告一定数额的金钱后,通过执行程序让原告拿到这笔钱。 在程序上,审判案件一般有严格的诉讼程序,包括立案、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进行辩论。以民事诉讼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要保障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而执行案件则是在审判结束,法律文书生效后启动。执行程序主要包括申请执行、立案、执行实施等环节。执行法院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财产,查封、扣押、拍卖被执行人的财物等执行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并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参与主体也有所不同,审判案件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法院、双方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如证人、鉴定人等。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方围绕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活动。而执行案件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法院、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法院负责执行工作,申请执行人是要求实现权利的一方,被执行人是需要履行义务的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