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的区别是什么?


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是在法律事务处理、行政审批等诸多领域常用的审查方式,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审查重点不同。形式审查主要关注申请材料的外在形式,也就是看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规定签字盖章等。比如在公司注册时,工商部门会检查提交的公司章程、股东身份证明等文件是否完整,填写的表格是否符合规范,这就是典型的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则更深入,它关注申请事项的实质内容是否真实、合法、有效。继续以公司注册为例,实质审查可能会核查股东的出资是否真实到位,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等。 其次,审查的深度和难度有差异。形式审查相对简单,只需要对照既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核对,一般不需要对申请事项的实质内容进行调查和判断。而实质审查往往需要审查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和分析,涉及到对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运用,难度较大。例如在专利申请中,形式审查只是检查申请文件的格式、手续是否完备,而实质审查则要判断该发明创造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就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法律知识。 再者,审查的法律依据不同。形式审查主要依据相关的程序性规定,比如各类申请表格的填写说明、文件提交的规范等。实质审查则依据的是实体法的规定,比如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判断申请事项是否符合法律的实质性要求。 最后,审查的后果也不同。如果形式审查不通过,通常是要求申请人补充或修正材料,使其符合形式要求。而实质审查不通过,可能意味着申请事项本身不合法或不符合要求,申请会被驳回。例如在商标注册申请中,形式审查不通过可能只是要求申请人重新提交符合格式的商标图样,而实质审查不通过则可能是因为该商标与已注册的商标近似,申请会被直接拒绝。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审查方式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为例,该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行政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这就为实质审查提供了法律依据,确保行政许可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