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退税与免抵退税有什么区别?


免退税和免抵退税是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中两种不同的方式,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它们的区别。 首先是概念方面。免退税中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退”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后,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而免抵退税中的“免”税,同样是免征出口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用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 从适用范围来看,免退税主要适用于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外贸企业本身不涉及生产环节,主要通过购进货物再出口,所以采用这种退税方式。而免抵退税适用于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生产企业有自己的生产流程,其进项税额可以用于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所以采用免抵退税的方式。 在计算方式上,免退税的计算相对简单。应退税额=增值税退(免)税计税依据×出口货物退税率。例如,外贸企业购进一批货物,不含税价格为100万元,出口退税率为13%,那么应退税额就是100×13% = 13万元。免抵退税的计算则较为复杂。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 -(当期进项税额 -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折合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 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要根据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的大小比较来确定。 法律依据方面,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等相关规定,明确了免退税和免抵退税的适用范围、计算方法等内容,企业在进行出口退税操作时,需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