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外执行会对工作有影响吗?


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本应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服刑,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某种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刑罚时,暂时采取的一种变通执行方法。 从法律角度来看,监外执行是否会对工作产生影响,需要分情况来讨论。 首先,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十四条规定,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含宣告缓刑)的;因过失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期超过三年的;因犯罪被单处或者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予以开除。虽然监外执行并不等同于被判处刑罚就一定会被开除公职,但如果符合上述严重情形,很可能面临失去公职的结果。即使不属于上述严重情形,也可能会受到撤职等其他政务处分,这对公职人员的职业发展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其次,对于普通企业员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里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被监外执行的情况。不过,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权在用人单位手中。如果用人单位认为监外执行影响到了员工正常工作,或者违反了公司的相关规定和企业文化,那么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如果用人单位不介意,员工也能够正常履行工作职责,那么员工也有可能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 此外,在一些特殊行业,比如金融、教育等,行业本身有严格的从业资格要求和职业规范。监外执行可能会导致员工失去从业资格,进而无法继续从事该行业的工作。例如,《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 综上所述,监外执行很可能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和结果因工作性质、用人单位态度以及相关行业规定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