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再审是否都需要立案?


申请再审并非都要立案。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再审的概念。再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对案件重新进行审判的一种诉讼程序。通俗来讲,就是对已经判决的案件重新进行审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再审申请书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查,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再审;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裁定驳回申请。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这表明法院在收到再审申请后,会进行审查,而不是直接立案。 法院审查再审申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审查再审申请是否符合法定的再审事由。比如,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等。二是审查申请再审的主体是否适格,一般是案件的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三是审查申请再审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提出。通常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六个月内提出。 如果再审申请不符合上述条件,法院会裁定驳回申请,不会予以立案。只有当再审申请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时,法院才会裁定再审并予以立案。所以,申请再审并不意味着必然会立案,它需要经过法院严格的审查程序。 此外,在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会对申诉进行审查,符合法定情形的,才会启动再审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也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法院同样会对再审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立案再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