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相关问题有哪些?


经济效益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搜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所实施的审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相关问题。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就是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在获得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产品或者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预期的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体系。《审计法》虽然没有直接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进行规定,但它赋予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职责,其中就蕴含了对经济效益的关注。 其次,审计内容也是重要的方面。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活动等各个环节的审查。在生产经营方面,会审查原材料采购是否经济合理,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是否高效,产品销售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利润等。在管理活动方面,会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等。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这与经济效益审计中对管理活动的审查是相契合的。 再者,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也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调查法、分析法、比较法等。调查法是通过询问、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信息;分析法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比较法是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或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评估其经济效益的高低。这些方法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最后,经济效益审计的报告和后续跟踪也不容忽视。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它应当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被审计单位应当根据审计报告进行整改,审计机构也需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审计建议得到有效落实。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