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合同欺诈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欺诈人要有欺诈的故意。简单来说,就是欺诈的这个人明明知道自己告诉对方的情况是假的,还清楚这种虚假信息会让对方犯错,但还是这么做了。欺诈的故意可能是为了自己获取利益,也可能是为了让第三人获利而让对方受损。比如,卖家明知商品有严重质量问题,却故意不告知买家,还说商品质量很好,这就是有欺诈的故意。依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其次,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既可以是主动积极地去做某些事,比如故意编造虚假的事实,像把快过期的食品说成是新鲜的;也可以是消极地不做某些事,也就是负有告知义务却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例如,房东明知房子存在严重的漏水问题,却在出租时故意不告诉租客。 然后,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这意味着被欺诈的人因为欺诈者的行为,真的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比如买家听了卖家对商品的虚假描述,就误以为商品真的如描述那般好。 最后,被欺诈人因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就是说被欺诈的人因为前面产生的错误认识,从而做出了签订合同等意思表示行为。比如租客因为不知道房子漏水,才和房东签订了租赁合同 。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相关概念: 欺诈故意:指欺诈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 欺诈行为:包括积极的虚假陈述和消极的隐瞒真相行为,是将欺诈故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错误认识:被欺诈人因欺诈行为而产生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认知。 意思表示:民事主体将自己内心的意思,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在这里就是因欺诈而做出签订合同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