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行政行为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违法行政行为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确定行政机关是否需要对其违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关键依据。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其构成要件。 首先是主体要件。作出违法行政行为的必须是行政主体,也就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有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政府部门或者被法律赋予管理权力的单位。比如公安局、工商局等,它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如果实施了违法行政行为,就可能成为赔偿责任的主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行政赔偿是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引起的,这里明确了主体的范围。 其次是行为要件。该行为必须是违法的行政行为。所谓违法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它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作为的违法行政行为,就是行政机关积极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比如违法拘留、非法罚款等;不作为的违法行政行为则是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像公民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了列举和界定,为判断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提供了法律标准。 再者是损害结果要件。必须有实际的损害结果发生,并且这种损害结果是由违法行政行为直接造成的。损害结果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人身损害比如身体受伤、名誉受损等;财产损害如财物被损坏、资金被非法冻结等。而且损害必须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存在的,而不是想象的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只有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实际损害时,才有权要求行政赔偿。 最后是因果关系要件。违法行政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损害结果是由违法行政行为直接导致的,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行政机关违法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而遭受经济损失,那么违法吊销执照的行为与企业的经济损失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构成要件,行政机关才需要承担违法行政行为的赔偿责任。这一系列规定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