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纠纷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在法律领域中,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基本准则。对于环境侵权纠纷而言,其归责原则主要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无过错责任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不管污染者主观上有没有故意或者过失,只要其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并给他人造成损害,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打个比方,一家工厂排放污水,导致附近河流污染,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用水和渔业养殖。即便这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尽到了一定的注意义务,但只要它的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需要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九条规定:“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条法律条文明确确立了环境侵权纠纷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这一原则的设定,主要是考虑到环境侵权的特殊性。环境侵权往往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和累积性等特点,受害者在举证侵权者的过错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污染者通常在经济和技术上具有优势,让他们承担无过错责任,有利于促使其积极采取措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不过,无过错责任原则并非绝对。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污染者能够证明存在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比如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等,那么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例如,如果是因为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厂的污水排放系统损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且工厂及时采取了合理措施减少损失,那么工厂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免责。 此外,在环境侵权纠纷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环境侵权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证明往往较为困难。为了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在一定情况下采用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即只要受害者能够证明污染者排放了可能导致损害的物质,且自己受到了损害,而污染者不能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就可以推定存在因果关系。 总之,环境侵权纠纷的归责原则主要是无过错责任原则,这是为了更好地平衡受害者和污染者之间的利益,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处理环境侵权纠纷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法律规定准确认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