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不对版达到多少金额算诈骗?


货不对版是否算诈骗,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首先来说说什么是诈骗,简单讲就是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在法律里,《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了诈骗罪,即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根据《“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一般来说,货不对版进行诈骗,数额达到三千以上,就属于刑法中数额较大的情形,构成诈骗罪。 不过,不能仅仅看金额,还要看商家的主观故意等因素。要是商家故意以次充好、虚假宣传货物的品质、规格、功能等关键要素,主观上有非法占有买家货款的目的,达到一定数额标准,才可能构成诈骗。比如卖家把翻新机当全新机卖,骗取高额差价且不打算提供符合约定的货物。但要是因为失误,像发错货物型号,商家又愿意积极更换或者补偿差价来解决问题,那就更多属于民事违约行为。 此外,如果货不对版没有构成诈骗罪,但属于诈骗公私财物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 要是遇到货不对版的情况,首先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商品照片等。如果认为可能构成诈骗,涉及金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建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只是普通民事纠纷,可以和商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还能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相关概念: 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使财物的所有权发生非法转移 。 民事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在买卖合同中,商家货不对版如果是因失误且积极解决,就属于没有履行好合同约定的义务,构成民事违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