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管辖的形式有哪些?


劳动仲裁管辖,简单来说就是确定哪个劳动仲裁机构有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它是保障劳动争议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的重要制度。 首先,地域管辖是劳动仲裁管辖中最常见的形式。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这意味着,如果劳动合同的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不一致,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其中一方所在地的仲裁委申请仲裁。例如,小张在上海的一家公司工作,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那么小张既可以向上海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向北京的仲裁委申请。不过,如果双方都申请了,就由上海(劳动合同履行地)的仲裁委管辖。地域管辖的设定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参加仲裁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奔波,同时也便于仲裁机构调查取证。 其次,级别管辖也是劳动仲裁管辖的一种形式。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没有明确规定级别管辖,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级别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根据案件的影响范围、复杂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管辖。一般来说,基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本辖区内的一般劳动争议案件;而一些重大、复杂或者有较大影响的劳动争议案件,可能会由上一级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比如,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高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可能就会由较高级别的仲裁委来处理。 此外,还有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移送管辖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委员会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指定管辖则是指当出现管辖权争议,或者由于特殊原因导致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不能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劳动行政部门指定某一仲裁委员会管辖。这两种管辖形式都是为了确保劳动争议能够得到正确、及时的处理,避免出现管辖混乱的情况。 了解劳动仲裁管辖的不同形式,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当事人正确选择仲裁机构,提高仲裁效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遇到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法律规定选择合适的仲裁管辖机构。





